一、一般规定
1适用土样类型
本试验适用于冻结黏土和粒径小于2mm的冻结砂质土(即经筛选去除大颗粒后的冻结砂土)。此类土样在冻融循环中表现出显著的融沉与压缩特性,是冻土工程(如道路路基、建筑地基)设计与分析的关键研究对象。
2试验环境与操作要求
环境条件:试验宜在负温环境下进行(避免试样在准备或装样过程中因环境温度过高提前融化)。
关键限制:
严禁在切样(从原状土中获取圆柱形试样)和装样(将试样放入试验容器)过程中使试样表面发生融化(表面融化会导致水分迁移与结构破坏,影响试验真实性);
试验过程中需严格实现自上而下单向融化(即热量仅从试样顶部向下传递,模拟自然条件下冻土表层受热融化的过程,避免侧面或底部异常升温干扰)。
二、仪器设备
TD188-8A型冻土融化压缩试验仪(2/4/8/16/32通道可选) 冻土融化压缩试验仪
核心设备为TD188-8A型冻土融化压缩试验仪(支持2/4/8/16/32通道扩展),配套组件及功能如下:
1融化压缩仪主体(结构示意图见图2.1)
加热传压板:采用导热性能好的金属材料(如铝合金)制成,用于向试样顶部均匀传递热量(模拟自然融化中的地表热源),同时作为加载板施加压力。
试样环:采用导热性低的非金属材料(如有机玻璃)制成,尺寸为内径79.8mm、高度40.0mm(与取样器开口匹配,确保试样尺寸规范);低导热性可减少侧面热量散失,聚焦顶部单向融化。
保温外套:由聚苯乙烯或聚氨酯泡沫塑料制成(轻质高效保温材料),包裹试样容器外部,进一步减少环境热量干扰,维持试验的单向融化条件。
其他组件:
透水板(底部与顶部各1块):允许水分自由排出,模拟实际土层中的渗流条件;
滤纸(上下各1张):隔离土样与透水板,防止细颗粒堵塞排水通道;
导环:固定试样环位置,确保试样与传压板、透水板同轴;
热循环水进出口:连接恒温供水设备,通过40℃~50℃温水循环加热传压板。
2加荷设备
可选杠杆式、磅秤式或其他类型的加荷装置,量程需≥2000kPa,且最大允许误差符合国家标准《土工试验仪器固结仪第1部分:单杠杆固结仪》(GB/T 4935.1)的要求(确保压力施加的精度与稳定性)。
3变形测量设备
由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组成,量程10mm,分度值0.01mm(高精度监测试样在融沉与压缩过程中的微小变形)。
4恒温供水设备
提供温度稳定的40℃~50℃循环水(通过热循环水进出口流入加热传压板,均匀加热试样顶部,控制融化速率)。
5原状冻土取样器
钻具开口内径需严格为79.8mm(与试样环内径匹配,确保取出的原状冻土试样可直接装入试样环,避免二次加工导致结构扰动)。
三、操作步骤
1切样与装样基础要求
核心原则:在切样(从原状土中获取圆柱形试样)和装样(将试样放入试样环)的全过程中,必须严格避免试样表面发生融化(可通过在低温操作台或冷藏环境中进行操作,工具保持低温状态)。
2试样获取与含水率测定
使用原状冻土取样器钻取冻土试样,要求试样高度大于试样环高度(40.0mm)(后续修整时预留空间);
钻样过程中需保持试样的天然层面与原状土一致(即垂直方向的地层结构不被破坏),且严禁上下倒置(避免土层顺序颠倒影响融沉特性);
钻样完成后,立即从剩余冻土中取部分样品测定初始含水率(wf)(用于后续孔隙比计算)。
3试样装入与初始参数测定
将冻土试样小心装入试样环内,通过轻敲或按压使其与环壁紧密接触(避免试样与环壁间存在空隙,影响压力传递均匀性);
用刮刀平整试样的上、下表面,操作时需避免工具热量导致试样表面融化(可使用预冷的刮刀或在低温环境下操作);
用精度0.01g的天平称量试样质量,结合试样环内径(79.8mm)与高度计算试样的初始密度(ρt0)(公式:ρt0=试样质量/(π×(79.8/2)²×40.0))。
4仪器组装与初始设置
按以下顺序组装融化压缩容器:
底部基础层:先放入一块透水板(允许水分下渗),其上铺设一张润湿滤纸(保持水分传导性);
试样层:将装有试样的试样环放置在润湿滤纸上,套上护环(固定试样环位置,防止偏移);
顶部层:在试样上方依次放置另一张滤纸和透水板(模拟自然土层中的排水条件);
加载与保温:放上加热传压板(作为顶部热源与加载板),安装保温外套(包裹整个容器,减少环境热量干扰);
定位与监测:将组装好的容器放置在加压框架正中(确保受力均匀),安装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测头垂直抵住加热传压板顶部,固定支架防止偏移),并调整至初始零位。
5初始压力与调零
施加1kPa的初始压力(模拟极小荷载下的初始状态),通过平加压杠杆调整传压板与试样接触均匀;
同步调整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至零位(记录初始变形基准值)。
6融化条件启动
用胶管连接加热传压板的热循环水进出口与恒温水槽(水温预先调节至40℃~50℃),打开供水开关并启动恒温器(维持水温稳定);
热水通过传压板内部循环,均匀加热试样顶部,触发自上而下的单向融化过程。
7融沉阶段监测
起始记录:当试样开始出现明显的融化下沉(融沉)时,立即启动秒表,开始记录变形量;
短期观测:分别记录1min、2min、5min、10min、30min、60min时的下沉量(捕捉初期快速融沉阶段);
长期观测:之后每2小时观测记录1次变形量,直至连续2小时内变形量小于0.05mm(判定为融沉稳定,即水分迁移与压缩基本完成)。
最终记录:测记融沉稳定时的最后一次变形量(Δhf0),并测量此时试样的高度(用于计算融沉量)。
8压缩试验启动
停止融化:融沉稳定后,关闭恒温水槽并停止热水循环(终止顶部加热,冻结融化过程);
分级加荷:开始施加压力进行压缩试验,加荷等级根据实际工程需求确定(推荐等级:50kPa、100kPa、200kPa、400kPa、800kPa),最后一级荷载应比目标土层的计算压力大100kPa~200kPa(确保覆盖工程实际应力范围)。
9压缩阶段监测
每施加一级荷载后,以24小时为稳定标准(即该级荷载下试样变形量连续24小时变化≤允许阈值);
每24小时观测并记录一次压缩量(Δh)(即该级荷载下试样的下沉量);
重复加荷与观测,直至施加最后一级荷载并压缩稳定(即最后一级荷载下变形量24小时内不再显著变化)。
10试验结束与取样
试验完成后,拆卸仪器各部件(按反向顺序小心操作,避免破坏试样),取出融化压缩后的试样;
测定最终试样的含水率(用于孔隙比计算与状态分析)。
四、计算、制图与记录
1融沉系数计算
反映冻土融化初期的下沉特性,计算公式为:
af0=hf0Δhf0×100%
参数说明:
af0:冻土融沉系数(%),表征单位初始高度的融化下沉比例;
Δhf0:冻土融化下沉量(mm),即融沉稳定时的总变形量(通过百分表读数差值计算);
hf0:冻土试样初始高度(mm),固定为试样环高度40.0mm(或实际装样高度,需精确测量)。
2初始孔隙比计算
基于初始密度与含水率推导试样的初始孔隙结构,公式为:
ef0=ρt0ρwGs(1+0.01wf)−1
(注:若题目明确公式为ef0=ρt0ρwGs(1+0.01wf)(无“-1”项),则按给定公式计算;通常孔隙比定义含“-1”项,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标准确认。此处保留原题公式:ef0=ρt0ρwGs(1+0.01wf))
参数说明:
ef0:冻土试样初始孔隙比;
ρw:水的密度(通常取1g/cm³);
Gs:土粒比重(无量纲,需通过试验测定或已知值,默认值通常为2.65~2.75);
wf:冻土试样初始含水率(%,通过试验测定);
ρt0:冻土试样初始密度(g/cm³,通过试样质量与体积计算)。
3融沉稳定后及压缩稳定后的孔隙比计算
融沉稳定后孔隙比(e):
e=ef0−hf0(hf0−Δhf0)(1+ef0)
(反映融沉完成后试样的孔隙结构变化)
某级压力下压缩稳定后的孔隙比(e_i):
ei=e−hi(hi−Δhi)(1+ei)
(递推计算各级荷载压缩后的孔隙比,其中hi为当前级荷载稳定后的试样高度,Δhi为该级荷载下的压缩量)
参数说明:
hf0、Δhf0:融沉阶段的初始高度与下沉量;
hi、Δhi:第i级荷载稳定后的试样高度与压缩量;
ef0、e:初始与融沉稳定后的孔隙比。
4融化压缩系数计算
表征单位压力增量下孔隙比的变化率(即压缩性指标),公式为:
afv=(pi+1−pi)ei−ei+1×103(单位:MPa−1)
参数说明:
afv:某一压力范围内的冻土融化压缩系数(MPa⁻¹);
ei、ei+1:第i级与第i+1级荷载压缩稳定后的孔隙比;
pi、pi+1:第i级与第i+1级荷载的单位压力值(kPa,需转换为MPa,故乘以10³);
5孔隙比-压力关系曲线
以孔隙比(e)为纵坐标,单位压力(p)为横坐标,绘制试验过程中各阶段的孔隙比随压力变化的关系曲线(直观反映冻土在融沉与压缩过程中的力学响应特性)。
6试验记录格式
所有试验数据(温度、变形量、压力、孔隙比等)需按本标准附录D表D.68规定的格式详细记录(包括试样基本信息、各阶段时间节点数据、计算中间值等)。
备注:试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单向融化条件(避免侧面或底部加热),仪器设备(如加热传压板、恒温供水)需定期校准,确保温度与压力的精度;试样操作需在低温环境中完成,避免融化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