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鬼谷子论坛资料库手机版 官方网站!

混凝土配合比模拟试验教学系统 :→ 学生注册  → 学生模拟软件客户端下载  |  → 教师登陆

欢迎来电咨询

400-860-9117

新闻中心

全国服务热线

400-860-9117

整站搜索

  •    

  • 技术过硬,据实报价

    试验标准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试验标准

    土工静力触探试验方法

    2025-08-22 11:45:37 已有 1 人浏览 作者:网站管理员

    静力触探试验

    本文引用GB/T 50123-201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中静力触探试验

    1一般规定

    1.1土样为原位的软土、一般黏性土、粉土、砂土或含少量碎石的土层。其中孔压静力触探试验中土样为饱和土。

    1.2静力触探可根据工程需要采用单桥探头、双桥探头或带孔隙水压力测量的单、双桥探头。试验时将圆锥形探头按一定速率匀速压入土中,可量测比贯入阻力、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贯入时的孔隙水压力。

    1.3静力触探试验可用于:

    ² 划分土层,判定土层类别,查明软、硬夹层及土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均匀性;

    ² 评价地基土的工程特性,包括容许承载力、压缩性质、不排水抗剪强度、水平向固结系数、土体液化判别、砂土密实度;

    ² 探寻和确定桩基持力层,预估打入桩沉桩可能性和单桩承载力;

    ² 检验人工填土的密实度及地基加固效果。

    2仪器设备

    TD-CT30型土壤静力触探仪

    TD-CT30型土壤静力触探


    2.1本试验贯入装置可采用图2.1所示的形式。

    2.2本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² 触探主机:应能匀速地将探头垂直压人土中,其额定贯入力和贯入速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GB/T 15406的规定。

    ² 反力装置:可用地锚、压重、车辆自重提供所需的反力。

    ² 探头:探头的结构按功能分为单桥探头、双桥探头和孔压探头:

    1)规格和结构:单桥探头用于测定比贯入阻力p,其结构主要由探头管、顶柱、变形柱(传感器)及锥头组成(图2.2-1);双桥探头用于测定锥尖阻力qc和侧壁摩阻力f,它与单桥探头的区别主要是有2个传感器(2个电桥)分别测定锥头阻力和侧壁摩阻力,其结构可参照图2.2-2;孔压静探探头,除测定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外,同时还测定孔隙压力及其消散,其结构可参照图2.2-3。探头的锥头截面积最大允许误差为±3%,双桥摩擦筒表面积最大允许误差为士2%,锥头高度允许误差范围为-10%~0;

    2)材料和机械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仪器触探仪》GB/T 12745的规定;

    3)探头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GB/T 15406标准的规定。

    ² 探杆:探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GB/T 15406的规定。

    ² 量测仪器可采用下列仪器:

    1)静态电阻应变仪:最大允许误差为±2%,分度值为5μe;

    2)静力触探数字测力仪:最大允许误差,自动挡为0.3%,手动挡为0.5%;

    3)电子电位差计:0.5级;

    4)深度记录装置:最大允许误差为±1%。

    ² 6其他:水准尺、管钳。

    图2.1贯入装置示意图

    1—触探主机;2一导线;3一探杆;4—深度转换装置;5—测量记录仪;6—反力装置;7一探头

    图2.2-1单桥探头

    1—顶柱;2—电阻片;3—变形柱;4—探头筒;5—密封圈;6—电缆;7一锥头

    图2.2-2双桥探头

    1—变形柱;2—电阻片;3—摩擦筒

    图2.2-3孔压静力探头

    1一透水石;2一孔压传感器;3一变形柱;4—电阻片

    3操作步骤

    3.1平整试验场地,设置反力装置。将触探主机对准孔位,调平机座,用分度值为1mm的水准尺校准,并紧固在反力装置上。

    3.2将已穿入探杆内的传感器引线按要求接到量测仪器上,打开电源开关,预热并调试到正常工作状态。

    3.3贯入前应试压探头,检查顶柱、锥头、摩擦筒等部件工作是否正常。当测孔隙压力时,应使孔压传感器透水面饱和。正常后将连接探头的探杆插入导向器内,调整垂直并紧固导向装置,必须保证探头垂直贯入土中。启动动力设备并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

    3.4采用自动记录仪时,应安装深度转换装置,并检查卷纸机构运转是否正常;采用电阻应变仪或数字测力仪时,应设置深度标尺。

    3.5将探头按(1.2±0.3)m/min均速贯入土中0.5m~1.0m左右,冬季应超过冻结线,然后稍许提升5cm~10cm,使探头传感器处于不受力状态。待探头温度与地温平衡后(仪器零位基本稳定),将仪器调零或记录初读数,即可进行正常贯入。在深度6m内,一般每贯入1m~2m,应提升探头检查温漂并调零;6m以下每贯入5m~10m应提升探头检查回零情况,当出现异常时,应检查原因及时处理。

    3.6贯入过程中,当采用自动记录时,应根据贯入阻力大小合理选用供桥电压,并随时核对,校正深度记录误差,做好记录;使用电阻应变仪或数字测力计时,一般每隔0.1m~0.2m记录读数1次。

    3.7孔压探头在贯入前,应采用抽气饱和等方法确保探头应变腔为已排除气泡的液体所饱和,并在现场采取措施保持探头的饱和状态,直至探头进入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为止,在进行孔压静探过程中应连续贯入,不得中间提升探头。

    3.8当测定孔隙水压力消散时,应在预定的深度或土层停止贯入,立即锁定钻杆并同时启动测量仪器,测定不同时间的孔隙水压力消散值,直至基本稳定,在消散过程中不得碰撞和松动探杆。

    3.9为保证探头孔压系统的饱和,在地下水位以上的部分应预先开孔,注水后在进行贯入。

    3.10当贯入预定深度或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停止贯入:

    ² 触探主机达到额定贯入力,探头阻力达到最大容许压力;

    ² 反力装置失效;

    ² 发现探杆弯曲已达到不能容许的程度。

    3.11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起拔探杆,并记录仪器的回零情况。探头拔出后应立即清洗上油,妥善保管,防止探头被曝晒或受冻。

    3.12试验应注意下列事项:

    ² 试验点与已有钻孔、触探孔、十字板试验孔等的距离,不宜小于20倍已有的孔径,且不宜小于2m;

    ² 试验前应根据试验场地的地质情况,合理选用探头,使其在贯入过程中,仪器的灵敏度较高而又不致损坏;

    ² 试验点必须避开地下设施,以免发生意外;

    ² 由于人为或设备的故障而使贯入中断10min以上时,应及时排除故障。故障处理后,重新贯人前应提升探头,测记零读数。对超深触探孔分两次或多次贯入时,或在钻孔底部进行触探时,在深度衔接点以下的扰动段,其测试数据应舍弃;

    ² 应注意安全操作和安全用电;

    ² 当使用液压式、电动丝杆式触探主机时,活塞杆、丝杆的行程不得超过上、下限位,以免损坏设备;

    ² 采用拧锚机时,应待准备就绪后才可启动。拧锚过程中如遇障碍,应立即停机处理;

    ² 锥尖阻力及侧壁阻力的“采零”应在试验终止时进行,孔压的“采零”应在探头提出地面更换透水元件时进行;

    ² 探头测力传感器应连同仪器、电缆进线定期标定,室内探头标定测力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重复性误差、滞后误差、温度漂移、归零等最大允许误差应为±1%F.S,现场归零误差应为±3%,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00MQ。

    4计算、制图和记录

    4.1原始数据的处理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² 零点读数:当有零点漂移时,一般按回零段内以线性内插法进行校正,校正值等于读数值减零读数内插值;

    ² 记录深度与实际深度有误差时,应按线性内插法进行调整。

    4.2比贯入阻力ps、锥头阻力qc、侧壁摩阻力fs、摩阻比Fm及孔隙水压力u应按下列公式分别计算:

    ps=kpεp       qc=kqεq              fs=kfεf            u=kuεu             Fm=fs/qc

    式中:kp、kq、kf、ku——ps、qc、fs、u对应的率定系数(kPa/με或kPa/mV);

    Ep、Eq、εf、Eu——单桥探头、双桥探头、摩擦筒及孔压探头传感器的应变量或输出电压(μe或mV)。

    4.3静探径向固结系数Cb应按下式估算:

    Cb=Rq²/t50×T50

    式中:T50——与圆锥几何形状、透水板位置有关的相应于孔隙压力消散度50%的时间因数(对锥角60°、截面积为10cm²、透水板位于锥底处的孔压探头,取T50=5.6);

    Rq——探头圆锥底半径(cm);

    t50——实测孔隙消散度达50%的经历时间(s)。

    4.4以深度(H)为纵坐标,以锥头阻力qc(或比贯入阻力ps)、侧壁摩阻力fs、摩阻比F及孔隙压力u为横坐标,绘制qc-H(ps-H)、fs-H、F-H及u-H关系曲线。

    4.5孔隙水压力消散曲线按下列规定绘制:

    1数据取舍应符合下列规定:由于土的变异、孔压传感器含气以及操作等原因,使实测的初始孔隙水压力滞后很多或波动太大的,这些数据应舍弃;

    2将消散数据归一化为超孔隙压力,消散度U应按下式计算:

    U=(u1-u0)/(ui-u0

    式中:U——t时孔隙水压力消散度(%);

    u₁——t时孔隙水压力实测值(kPa);

    u0——初始孔隙水压力,即静水压力(kPa);

    ui——开始(或贯人)时的孔隙水压力(t=0)(kPa)。

    3以消散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制U-1gt的关系曲线。

    4.6本试验的记录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表D.79的规定。


    本文地址: /sybz/1900.html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