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系统试验研究了水泥水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分析了水灰比、水泥类型及环境温度对水化放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水化过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温度特征,初始反应阶段(0-2h)温升速率最快,峰值温度与水灰比呈负相关;普通硅酸盐水泥(OPC)的放热速率显著高于矿渣硅酸盐水泥(SPC)。研究结果为混凝土早期温控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泥水化;温度变化;水灰比;放热特性;混凝土耐久性
1.引言
水泥水化是混凝土材料性能形成的关键过程,伴随显著的放热效应。水化放热引起的温度梯度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温度应力,进而引发裂缝,直接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水化热引起的温升控制已成为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设计系统的温度监测试验,揭示水泥水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为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温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水泥:选用两种典型水泥
•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OPC)
•P·S·A32.5矿渣硅酸盐水泥(SPC,矿渣掺量20%)
•水:实验室自来水,温度控制在(20±1)℃
•标准砂:ISO标准砂,粒径0.3-0.6mm
2.2试验配合比设计
设计三组不同水灰比(w/c)的试样,具体参数见表1。
组别 | 水泥质量(g) | 水质量(g) | 水灰比(w/c) |
A | 400 | 160 | 0.4 |
B | 400 | 200 | 0.5 |
C | 400 | 240 | 0.6 |
2.3试验设备与方法
该试验采用:TD12595-B8型 直接法水泥水化热试验仪
•温度监测系统:
•PT100高精度温度传感器(精度±0.1℃)
•数据采集仪(采样间隔1min)
•试验容器:
•直径100mm×高度150mm的圆柱形有机玻璃模具
•模具内壁贴隔热层以减少热量散失
•试验步骤:
1.按配合比称量水泥和水,在搅拌锅中干混30s,加水湿混90s;
2.将拌合物倒入模具,表面刮平后立即插入温度传感器;
3.将模具置于(20±1)℃恒温箱中,连续监测温度变化72h;
4.每组试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3.结果与分析
3.1水泥水化温度变化总体规律
图1显示了OPC试样(A组,w/c=0.4)的温度时程曲线。水泥水化过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初始反应期(0-2h):温升速率最快,平均1.5℃/h;
•加速期(2-8h):温度持续快速上升,8h达到峰值温度;
•减速期(8-24h):温升速率逐渐降低;
•稳定期(24-72h):温度波动幅度<0.5℃,系统趋于平衡。
3.2水灰比对温度变化的影响
表2对比了不同水灰比试样的峰值温度(Tmax)和达到峰值的时间(tpeak)。
组别 | Tmax(℃) | tpeak(h) | 温升幅度(℃) |
A | 48.5 | 6.5 | 32.5 |
B | 42.3 | 7.8 | 26.3 |
C | 38.7 | 9.2 | 22.7 |
分析结论:
•水灰比增大导致Tmax降低,w/c每增加0.1,Tmax下降约5.2℃;
•水灰比增大延缓水化反应进程,tpeak延长1.3-1.4h;
•水灰比对温升幅度的影响呈线性负相关(R²=0.982)。
3.3水泥类型对温度变化的影响
图2对比了OPC与SPC(A组)的温度曲线。关键差异表现为:
•OPC的Tmax比SPC高8.7℃;
•OPC达到tpeak的时间比SPC缩短1.5h;
•OPC的温升速率峰值(2.8℃/h)是SPC(1.9℃/h)的1.47倍。
机理分析:矿渣掺量降低了水泥中C3S和C3A的含量,减少了早期水化放热量。
3.4环境温度的影响(补充试验)
在(10±1)℃环境下重复A组试验,结果显示:
•Tmax降低至41.2℃,降幅15.1%;
•tpeak延长至8.3h;
•温升速率降低约30%。
4.讨论
4.1水化放热机理
水泥水化放热主要来源于三个阶段:
1.初始溶解热(C3S、C3A溶于水);
2.C3S水化生成C-S-H凝胶和Ca(OH)2;
3.C3A与石膏反应生成钙矾石。
其中C3S的水化贡献了约50%的总放热量。
4.2工程应用启示
•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矿渣水泥(SPC)并控制w/c≤0.5;
•温控措施:在高温季节施工时,可通过预冷骨料、加冰拌合等方式降低初始温度;
•养护策略:早期覆盖保温材料可减缓热量散失,避免内外温差过大。
5.结论
1.水泥水化过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温度特征,初始反应阶段(0-2h)温升速率最快;
2.水灰比与峰值温度呈显著负相关,w/c增大10%,Tmax降低约5℃;
3.矿渣水泥(SPC)的水化放热速率和总放热量均低于普通硅酸盐水泥(OPC);
4.环境温度降低10℃会导致Tmax下降15%左右,温升速率减缓30%。
6.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热重分析(TGA)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定量分析水化产物组成与温度变化的关联机制。同时建议开展长期(>7d)温度监测,研究水化反应的后期温度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1]Neville A M.Properties of Concrete[M].5th ed.Pearson Education,2011.
[2]Mehta P K,Monteiro P J M.Concrete:Microstructure,Properties,and Materials[M].4th ed.McGraw-Hill,2014.
[3]中国国家标准GB/T 50080-2016.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4]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