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标准预应力棱柱体毛细吸水装置(TD - HB1218 - MX型)技术方案
一、产品概述
TD - HB1218 - MX型预应力棱柱体毛细吸水装置是严格参照核电技术规格书-1.10《安全壳预应力系统》中附录E要求设计制造的专业检测设备,专用于测试棱柱体水泥试件的毛细吸水率。该装置是核电工程安全壳预应力系统质量控制的关键检测仪器,通过精确测量水泥基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毛细吸水特性,为评估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抗渗性能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核电站安全壳结构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二、技术参数
参数项目 | 技术指标 |
外形尺寸 | 700mm(长)×220mm(宽)×650mm(高) |
工作尺寸 | 500mm(长)×200mm(宽)×260mm(高) |
整机材质 | 优质304不锈钢(耐腐蚀、耐高温、易清洁) |
水位控制精度 | ±0.5mm(精密液位控制,确保试验条件一致性) |
容器结构 | 密封式设计(带盖板和多孔底板,防止水分蒸发干扰) |
适用试件 | 棱柱体水泥试件(标准尺寸适配) |
试验介质 | 蒸馏水(保证水质纯净,避免杂质干扰) |
工作温度 | 常温环境(装置工作环境适应性广) |
三、安装调试流程
1. 设备拆箱与检查
小心拆开设备包装箱,对照装箱清单检查所有零部件是否完整无损
重点检查主机箱体、多孔底板、密封盖、注排水管件、快接插头等关键部件
2. 管路连接
注水连接:水箱后方设有专用注水口,注水管件一端为标准快接插口
将快接插口直接插入具有快接卡槽的水龙头,实现快速、安全连接
排水连接:排水口通过软管引入指定排水池,确保排水通畅
3. 初始注水
缓慢向水箱内注入蒸馏水
仔细观察水槽内水位高度,控制水位至略低于水槽内方孔下面边线3~5mm
注水完成后关闭供水阀门
4. 系统调试
开启设备控制按钮,启动循环水泵
检查水泵运行状态,确认水流循环正常
观察水位稳定性,验证±0.5mm水位控制精度是否达标
四、标准试验步骤
1. 试件制备
试件所用水泥浆必须与用于流变试验、物理试验和机械试验的完全相同,确保材料一致性
使用马氏锥漏斗借助自重将水泥浆注入试模中,保证试件成型质量
当水泥浆达到规定稠度时,立即修整试件表面,确保表面平整光滑
将成型试件放入水泥养护箱进行标准养护
2. 试件初始养护
将拆模后的试件进行28天标准养护
养护方式可选择:
浸泡入温度(20±1)℃的淡水中,或
放置在温度(20±1)℃、相对湿度≥95%的水泥养护箱中
3. 初始称重
养护28天后,将试件从养护环境中取出
使用精度等级为±0.1g的天平进行精确称量,记录初始质量
4. 干燥平衡处理
将称量后的试件置于(20±3)℃和相对湿度(50±4)%的空气中放置28天
在此干燥过程中,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进行质量监测:
前5天内:每24小时进行一次称量
第6天至第28天:每48小时称量一次
记录每次称量数据,监测试件质量变化趋势
5. 毛细吸水试验
将经过干燥平衡处理的试件放入毛细吸水试验装置内
该装置为密封容器(配备专用盖子和多孔底板),有效控制试验环境
使用蒸馏水作为试验介质,保证水质纯净
开启控制按钮,启动循环水泵,建立稳定的水循环系统
精确控制液面标高保持在(5±1)mm不变,确保试验条件恒定
试验过程中,试件必须保持垂直状态,避免倾斜影响测试结果
6. 吸水过程监测
按照严格的时间节点称量试件并记录数据:
4小时、8小时、24小时、48小时
3天、4天、5天、7天、9天、11天、14天
每次称量前确保试件表面水分分布均匀,读数准确
五、结果计算与表示
试验结果计算:取三个平行试件所增加重量的平均值
结果表示:将平均增重值与水接触面积(标准16cm²)的比值作为最终毛细吸水率
单位:g/cm²(克每平方厘米)
数据分析:根据核电工程标准要求,评估毛细吸水率是否符合安全壳预应力系统的水密性要求
六、产品特点与优势
1. 核电级标准:严格遵循核电站安全壳预应力系统技术规范,满足核电工程质量控制严苛要求
2. 精密控制:±0.5mm水位控制精度,确保试验条件高度一致,结果可靠
3. 优质材质:304不锈钢整体构造,耐腐蚀、耐高温,适应长期实验室使用环境
4. 密封设计:专业密封容器结构,有效防止水分蒸发,保证毛细吸水试验的准确性
5. 操作简便:快接插口设计,安装快捷;循环水泵系统,维护方便
6. 数据可靠:标准化试验流程,为核电工程材料性能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七、应用领域
TD - HB1218 - MX型预应力棱柱体毛细吸水装置专为核电站安全壳预应力系统水泥基材料检测而设计,广泛应用于:
核电站建设材料质量控制
安全壳结构耐久性评估
水泥基材料毛细特性研究
核电工程材料研究与开发
第三方检测机构材料性能验证
该设备是核电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建筑材料研究院所及相关检测机构的必备专业仪器,为核电站长期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