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655—1993 乳化沥青储存稳定性试验
本文引用JTG 3410-2025《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T0655—1993 乳化沥青储存稳定性试验
1目的与适用范围
1.1本方法适用于沉淀法测定储存5d或1d后乳化沥青试样顶部和底部蒸发残留物含量的差值,评价储存稳定性。
1.2非经注明,测定5d储存稳定性,根据需要也可测定1d储存稳定性。
2仪具与材料
2.1试验管:玻璃制,带有上下两个支管口,两个支管口和上管口均配有橡胶塞或软木塞。
2.2蒸发容器: 不少于4个,直径80mm、高50mm的容量约250mL金属盘,壁厚0.5~1mm。也可用小铝锅或瓷蒸发皿代替。
2.3天平:称量1kg,感量0.01g。
2.4电热鼓风干燥箱:满足本规程T0602中2.1要求。
2.5加热炉:带电热套、可调温的电炉,或带石棉垫的燃气灶,或满足加热能力的电热板。
2.6滤筛:筛孔孔径0.6mm,铜或不锈钢制。筛框直径为75~100mm,深约20mm(75mm筛框)~40mm(100mm筛框)。
2.7温度计:量程0~200℃,分度值1℃;或量程100~200℃吗,分度值0.5℃。
2.8玻璃棒:长200~300mm,直径约6.5mm,两端火焰抛光,不少于4个。长400mm,直径约6.5mm,两端火焰抛光,不少于1个。
2.9接收容器:玻璃等材质,容积不小于500mL,用于接收流出的乳化沥青等。
2.10清洗液:试验前试验管等清洗液,二甲苯(或三氯乙烯等,化学纯)、自来水、蒸馏水。试验后试验管等清洗液,煤油、洗涤液、自来水。
3方法与步骤
3.1准备工作
3.1.1试验时室温控制在23℃±5℃。
3.1.2将试验管分别用清洗液洗净,并置于105℃±5℃烘箱中烘干,冷却后用塞子塞好上、下支管出口。
3.1.3将蒸发容器、玻璃棒洗净,163℃±3℃温度条件下烘干0.5h,干燥器中冷却后称其总质量。
3.1.4按T0602准备试样,试样不进行滤筛过滤。
3.2试验步骤
3.2.1将过滤的试样用玻璃棒搅匀,沿玻璃棒缓缓注入试验管内,使液面达到250mL刻线处。注入时,先将试验管倾斜、支管出口朝下,避免支管上附有气泡;随着试样注入,逐渐将试验管放直。然后用塞子轻轻塞上管口。
3.2.2将盛样封闭好的试验管在无阳光直射、无振动环境下, 室温下静置5d±4h(或1d±1h)。静置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乳液分层、沉淀或变色等情况。
3.2.3静置完成后,拔出上管口塞子,若发现表面结皮,用玻璃棒等轻轻移除;缓慢拔出上支管口的塞子,从上支管口流出约50g试样,接入一个已称质量的蒸发容器中。流出时间为5min,以便黏结在试验管壁上的乳化沥青有充分时间流入蒸发容器中。
3.2.4再缓慢拔出下支管口的塞子,将下支管以上的试样完全流出,接入接收容器中。然后再塞住下支管口的塞子,充分摇匀、搅拌下支管以下的试样,特别是搅动黏附在试验管底部、侧壁的乳化沥青,立即倾斜试验管,从下支管口流出约50g试样,接入另一个已称质量的蒸发容器内。
3.2.5按本规程T0651方法测定两个蒸发容器中乳化沥青残留物含量。当乳化沥青中含有稀释剂时,宜按本规程T0612方法测定顶部、底部试样的含水率。
3.2.6清洗相关试验仪具。
3.2.7同一样品,应用两个试验管进行平行试验。
4数据处理
4.1按式(T0655-1)计算乳化沥青的储存稳定性,精确至0.1。
SS=▕PA-PB▕ (T0655-1)
式中:SS——试样的储存稳定性,%
PA——顶部试样蒸发残留物含量(或含水率),%
PB——底部试样蒸发残留物含量(或含水率),%。
4.2取两份试样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样品的储存稳定性试验结果,精确至0.1%。
4.3若储存稳定性重复性试验允许误差不满足要求,或顶部、底部蒸发残留物含量(或含水率)均低于或均高于未储存试样蒸发残留物含量(或含水率),则结果存疑,应重新进行试验。
5允许误差
5.1储存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允许误差为0.4%。
5.2储存稳定性再现性试验的允许误差为0.8%。
6报告
6.1试验项目名称和执行标准。
6.2样品的编号、名称、产地和规格。
6.3接样日期、样品描述。
6.4试验日期、仪器设备的名称及编号。
6.5储存时间、温度变化范围。
6.6乳化沥青顶部、底部蒸发残留物含量及储存稳定性试验结果。
6.7试验中乳液分层、沉淀或变色等相关情况。
6.8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在我单位整理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部分错误,仅供参考,建议购买正版试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