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自然环境模拟试验系统——0-300mm降雨量条件下堤坝及护坡模拟冲刷试验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堤坝及护坡是水利工程的核心防护结构,其抗冲刷性能直接影响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实际环境中,降雨(尤其是短时强降雨)是诱发堤坝坡面侵蚀、护坡结构破坏的关键因素之一: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会冲刷坡面土体,导致表层土壤流失、结构层裸露,进而引发局部塌陷或整体失稳。然而,自然降雨具有随机性强、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难以通过现场观测直接获取不同降雨强度(0-300mm降雨量)与冲刷效应的定量关系。
为此,本研究依托大型自然环境模拟试验系统,通过精准控制0-300mm降雨量(模拟小雨至特大暴雨工况),结合动态水流冲刷加载,系统研究堤坝及护坡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冲刷破坏机制、临界失稳阈值及防护措施有效性,为工程设计、材料选型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目标
定量分析:明确0-300mm降雨量范围内,降雨强度(mm/h)、降雨历时(h)与堤坝/护坡坡面冲刷深度、侵蚀面积、土体流失量的定量关系。
机制揭示:探究不同降雨强度下坡面水流流态(层流/紊流)、径流冲刷力(剪切应力)、土体抗剪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冲刷破坏的主控因素(如坡度、土质类型、护坡结构形式)。
验证优化:对比不同护坡材料(如混凝土格栅、生态植草、土工膜复合层)及结构(如阶梯式护坡、网格梁护坡)的抗冲刷性能,提出适用于不同降雨风险区的优化设计方案。
三、试验系统与技术参数
(一)核心试验系统:大型自然环境模拟试验平台
本试验依托自主设计的大型环境模拟系统,集成可控降雨模块、动态冲刷加载模块、坡面监测模块及数据采集模块,可实现0-300mm降雨量(对应降雨强度0-300mm/h)的高精度模拟及多场耦合试验。
1.可控降雨模块
功能:模拟0-300mm降雨量(精度±2mm),覆盖小雨(<10mm/h)、中雨(10-25mm/h)、大雨(25-50mm/h)、暴雨(50-100mm/h)、特大暴雨(>100mm/h)全工况。
技术参数:
降雨高度:≥8m(确保雨滴终末速度接近自然状态);
降雨均匀性:≥90%(通过多喷嘴阵列+风幕补偿技术实现);
降雨强度调节范围:0-300mm/h(可调分辨率1mm/h);
雨滴直径模拟:0.5-6mm(通过喷嘴孔径组合匹配不同雨强下的雨滴特征);
控制方式:PLC+触摸屏实时调节,支持预设降雨曲线(如短时强降雨、持续小雨)。
2.坡面模型模块(堤坝/护坡试验段)
模型尺寸:试验坡面尺寸为长×宽×高=5m×3m×2m(可扩展),坡度可调范围15°-70°(覆盖常见堤坝边坡1:1.5~1:3及护坡坡度)。
材料模拟:
堤坝土体:采用现场原状土或重塑土(黏土、砂土、粉质黏土等,控制含水率10%-30%);
护坡结构:包括混凝土预制块护坡、生态植草护坡(草种+基质层)、土工格栅复合土体、格宾石笼护坡等(尺寸与实际工程一致)。
边界条件:坡脚设置集水槽(收集冲刷流失的土体与径流),侧壁采用透明亚克力板(便于观测内部冲刷过程)或刚性挡墙(模拟无限边坡)。
3.动态冲刷与监测模块
水流冲刷加载:在降雨基础上叠加可控地表径流(流量0-50L/s),模拟“降雨+坡面汇流”的复合冲刷工况。
实时监测系统:
坡面冲刷形貌:高清工业相机(1000万像素,帧率30fps)+激光三维扫描仪(精度±0.1mm),记录冲刷坑深度、范围随时间的变化;
水流参数:毕托管/压力传感器(测量坡面水流流速0-5m/s)、剪切力传感器(测量土体表面剪切应力0-50kPa);
土体响应:孔隙水压力计(监测坡体内部渗透压力)、土压力计(测量坡面垂直应力)、含水率传感器(实时反馈土体湿度变化);
降雨参数:雨量计(校准降雨强度)、雨滴谱仪(分析雨滴粒径分布)。
4.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采用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工业计算机,采样频率≥1Hz,同步采集降雨强度、水流流速、剪切应力、冲刷深度等20+项参数,数据存储至云端数据库,支持实时可视化分析与历史回溯。
四、试验设计
(一)试验工况分类
基于GB 50286-20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实际工程常见降雨风险,设计以下四组典型工况:
工况组别 | 降雨强度范围(mm/h) | 降雨量范围(mm) | 重点研究目标 |
工况1(小雨) | 5-10 | 10-30 | 低强度降雨下坡面缓慢侵蚀机制 |
工况2(中-大雨) | 20-50 | 50-150 | 中等降雨强度下径流冲刷主导的破坏模式 |
工况3(暴雨) | 80-120 | 200-300 | 强降雨下坡面失稳临界条件(流速/剪切力阈值) |
工况4(复合工况) | 50-100(降雨)+5-20L/s(地表径流) | 150-300 | “降雨+汇流”协同作用的叠加破坏效应 |
注:每组工况下进一步细分变量(如坡度15°/30°/45°、土质类型黏土/砂土、护坡结构类型),单组试验重复3次以保证数据可靠性。
(二)试验流程
模型制备:根据目标土质类型(如黏土含水率20%、砂土相对密度Dr=0.6),分层填筑坡面模型(每层厚度10-15cm,压实度控制与实际工程一致),铺设护坡结构(如混凝土块拼接、植草层播种后养护7天)。
系统调试:校准降雨模块(通过标准雨量筒验证降雨强度精度)、初始化传感器(检查零点漂移)、设置坡度(电动调节平台控制角度)。
预试验:以低强度降雨(5mm/h)运行30min,观察系统稳定性(如降雨均匀性、坡面初始渗流)。
正式试验:按预设工况启动降雨(逐步增加至目标强度),同步开启水流冲刷加载(若为复合工况),实时监测坡面冲刷形貌、水流参数及土体响应,持续至冲刷稳定(连续30min冲刷深度增量<1mm)或坡面发生明显失稳(如局部塌陷、护坡结构脱落)。
数据记录与取样:试验结束后,采集冲刷区土体样本(分析颗粒级配变化)、测量最终冲刷坑几何参数(深度/宽度/体积),导出传感器全时段数据。
五、关键科学问题与分析方法
(一)关键科学问题
不同降雨强度下,坡面水流冲刷力(剪切应力)与土体抗冲性(抗剪强度)的动态平衡关系如何?临界失稳的阈值条件(如流速≥?m/s、剪切力≥?kPa)是什么?
护坡结构的抗冲刷性能受哪些因素主导(如材料粗糙度、孔隙率、根系固土效应)?不同结构形式的优劣排序及适用场景是什么?
降雨-径流-土体三者耦合过程中,渗透压力与表面冲刷的协同作用如何加剧坡体失稳?
(二)分析方法
定量关系建模:基于试验数据,拟合降雨强度(I)、降雨历时(t)、冲刷深度(h)的数学模型(如幂函数h=aI^b t^c),明确各参数敏感性(通过方差分析)。
流体力学分析:结合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或理论公式(如曼宁公式计算径流流速,库仑公式计算剪切应力τ=γRJ,其中γ为水容重,R为水力半径,J为坡面坡降),验证监测数据的合理性。
微观机制验证: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冲刷后土体颗粒表面形态(如是否发生团聚体破碎),X射线衍射(XRD)分析矿物成分变化,辅助解释宏观冲刷现象。
六、预期成果
数据成果:建立0-300mm降雨量范围内堤坝/护坡冲刷效应数据库(含冲刷深度-降雨强度曲线、临界失稳阈值表等)。
理论成果:揭示降雨强度-冲刷力-土体响应的耦合机制,提出“降雨强度-坡度-土质-护坡结构”四维抗冲刷性能评价体系。
应用成果:形成适用于不同降雨风险区(如南方多雨区、北方季节性暴雨区)的护坡设计指南(推荐材料类型、坡度控制范围、排水设施配置方案),为《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修订提供试验支撑。
七、试验进度安排
阶段 | 时间周期 | 主要任务 |
系统调试 | 第1-2周 | 降雨模块精度校准、坡面模型制备验证 |
基础工况试验 | 第3-6周 | 完成小雨(工况1)、中-大雨(工况2)试验 |
极端工况试验 | 第7-10周 | 完成暴雨(工况3)、复合工况(工况4)试验 |
数据分析与报告 | 第11-12周 | 模型拟合、机制总结、成果编制 |
八、注意事项
安全防护:试验区域设置防水围堰(防止径流外溢),高压喷头及传感器接线需绝缘处理,操作人员穿戴防滑雨靴与安全帽。
环境控制:试验前后监测室内温湿度(避免土体含水率因环境波动失真),必要时启动除湿设备。
设备维护:试验后及时清理喷嘴堵塞物(如泥沙沉积),校准传感器零点,定期润滑电动调节平台导轨。
本方案可根据实际试验需求调整参数(如降雨量上限扩展至500mm、坡度范围细化至5°-80°),确保研究目标的针对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