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自然环境模拟试验系统——各级降雨量条件下城市排水系统试验方案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城市排水系统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核心基础设施,其性能直接影响暴雨内涝防控、径流污染削减及居民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不透水地面占比增加(我国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普遍超过60%),叠加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如短时强降雨量达100-300mm/h),传统排水系统面临严峻挑战:管道过流能力不足、节点(如检查井、交汇处)淤积堵塞、地表径流冲刷污染、低洼区积水内涝等问题突出。
然而,自然降雨具有随机性、时空变异性强的特点,难以通过现场实测系统研究不同降雨强度(0-300mm)、降雨历时及下垫面条件对排水系统的全流程影响(如雨水口汇流效率、管道流速-流量关系、节点水力负荷)。因此,依托大型自然环境模拟试验系统,通过精准模拟0-300mm降雨量(覆盖小雨至特大暴雨工况),结合城市典型排水管网缩尺模型,开展多情景排水过程试验,对揭示排水系统瓶颈、优化设计参数、提升韧性能力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与工程意义。
二、试验目标
1.定量解析:明确0-300mm降雨量范围内,降雨强度(mm/h)、降雨历时(h)与排水系统关键节点(雨水口、检查井、管道、出水口)的水力响应(流速、流量、水位)的定量关系,确定系统临界过载阈值(如管道满流、节点溢流时刻)。
2.机制揭示:探究不同下垫面类型(如沥青路面、绿地、屋面)的产流特性(初期弃流量、径流系数)、径流携带污染物(SS、COD等)的迁移规律,以及排水系统内部流态(层流/紊流、缓流/急流)对堵塞与淤积的影响机制。
3.优化验证:对比不同排水设计方案(如传统重力流系统、海绵设施(雨水花园/植草沟)、智能调蓄井)的抗内涝与控污效能,提出适应不同降雨风险区的排水系统优化策略。
三、试验系统与技术参数
(一)核心试验系统:城市排水模拟试验平台
本试验依托大型自然环境模拟系统,集成可控降雨模块、城市排水缩尺模型、动态水流监测模块及水质分析模块,可精准模拟0-300mm降雨量(对应降雨强度0-300mm/h)下的城市排水全过程(产流-汇流-输送-排放)。
1.可控降雨模块(同堤坝冲刷试验系统,参数复用)
降雨强度范围:0-300mm/h(精度±2mm/h),覆盖小雨(<10mm/h)、中雨(10-25mm/h)、大雨(25-50mm/h)、暴雨(50-100mm/h)、特大暴雨(>100mm/h);
降雨均匀性:≥90%(通过多喷嘴阵列+风幕补偿技术实现);
降雨高度:≥6m(确保雨滴终末速度接近自然状态);
雨滴直径模拟:0.5-6mm(匹配不同雨强下的真实雨滴特征);
控制方式:支持预设降雨曲线(如短时强降雨“100mm/h持续1h”、持续小雨“10mm/h持续6h”)。
2.城市排水缩尺模型模块
模型范围:模拟典型城市街区排水系统(面积约200m×200m,缩尺比例1:10~1:20,满足重力流相似准则(弗劳德数Fr相等))。
下垫面类型:分区设置4种典型地表(面积占比参考实际城市):
不透水路面(沥青/混凝土,占比40%,模拟道路与广场);
屋面(混凝土/瓦片,占比25%,模拟建筑屋顶);
绿地(草皮/土壤,占比25%,模拟公园与绿化带);
透水铺装(透水混凝土/砖,占比10%,模拟海绵设施试点区)。
排水系统结构:包含完整排水流程——
汇水单元:雨水口(间距15-30m,直径300-500mm)、连接支管(管径200-400mm)、干管(管径600-1000mm);
关键节点:检查井(深度1-2m,直径800-1200mm)、交汇井(两管/三管交汇)、出水口(连接至模拟河道/调蓄池);
辅助设施:可选配海绵设施(如雨水花园(容积0.5-1m³)、植草沟(坡度2-5%)、调蓄池(容积2-5m³)),用于对比试验。
材料与工艺:管道与井室采用PVC或有机玻璃(透明材质便于观测内部流态),表面粗糙度与实际工程一致(通过涂层调节);下垫面采用真实材料(如沥青混凝土、草皮)或高相似度模拟材料(透水系数、孔隙率校准)。
3.动态水流与水质监测模块
水力参数监测:
流量:电磁流量计(精度±0.5%,量程0-50L/s)安装于支管/干管关键断面;
流速:超声波多普勒流速仪(精度±1cm/s,测量范围0-3m/s)或染色示踪法(辅助观测流态);
水位:投入式液位计(精度±1mm)布置于检查井、出水口及管道关键节点;
流态观测:透明管道段设置高速摄像机(1000fps),记录急流/缓流/壅水/回流现象。
水质参数监测(针对径流污染):
悬浮物(SS):在线浊度仪(精度±2NTU)+定期采样过滤称重;
化学需氧量(COD):便携式COD快速检测仪(或试验后实验室分析);
其他污染物(可选):氨氮(NH₃-N)、总磷(TP)(通过模拟降雨添加示踪剂,如可溶性染料)。
4.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采用分布式传感器网络(20+监测点)+工业计算机,采样频率≥1Hz,同步采集降雨强度、管道流量、节点水位、流速等参数,数据实时显示于中控大屏并存储至云端(支持历史回溯与多工况对比)。
四、试验设计
(一)试验工况分类
基于城市排水设计标准(如GB 50014-2021《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及极端降雨事件统计(如我国南方城市“小时雨强100-200mm”的特大暴雨),设计以下五组典型工况:
工况组别 | 降雨强度范围(mm/h) | 降雨量范围(mm) | 降雨历时 | 重点研究目标 |
工况1(小雨) | 5-15 | 10-30 | 2-6h | 低强度降雨下排水系统基础运行特性(初期弃流、径流系数) |
工况2(中雨) | 20-50 | 50-150 | 1-3h | 常规降雨下雨水口汇流效率与管道流速-流量关系 |
工况3(暴雨) | 80-120 | 150-300 | 0.5-2h | 强降雨下节点(检查井/交汇处)溢流阈值与管道满流风险 |
工况4(特大暴雨) | 150-250 | 300-500 | 0.3-1h | 极端降雨下系统整体瘫痪临界条件(内涝积水深度/范围) |
工况5(复合工况) | 50-100(降雨)+海绵设施调控 | 100-200 | 1-2h | 海绵设施(雨水花园/植草沟)对径流削减与峰值延迟的贡献 |
注:每组工况下细分变量(如下垫面类型占比、雨水口密度(20-50m/个)、管道坡度(0.3%-1%)),单组试验重复3次以保证数据可靠性。
(二)试验流程
1.模型制备与校准:
按缩尺比例搭建城市街区排水模型(包括道路、建筑、绿地等下垫面,以及雨水口、管道、检查井等排水设施),通过染色水试验验证水流路径与实际工程一致性;
校准传感器零点(流量计、液位计、流速仪),测试降雨模块均匀性(通过标准雨量筒网格布点测量)。
2.预试验:以低强度降雨(5mm/h)运行30min,观察系统初始状态(如雨水口是否堵塞、管道有无渗漏)。
3.正式试验:
按预设工况启动降雨(逐步增加至目标强度),同步记录各监测点数据(流量、水位、流速、水质);
重点观测关键节点(如检查井、交汇处)是否出现溢流(水位超过井盖高度)、管道是否满流(水位达到管顶);
对于复合工况(含海绵设施),额外监测设施入流/出流流量(验证径流削减率)及出水水质(验证污染控制效果)。
4.数据记录与取样:
试验结束后,导出全时段监测数据(生成降雨-流量-水位过程线),统计内涝积水面积(通过透明模型目视测量或激光测距仪扫描)、峰值流量延迟时间(对比有无海绵设施);
采集径流样品(雨水口、出水口)分析SS/COD浓度,计算污染负荷削减率(海绵设施组)。
五、关键科学问题与分析方法
(一)关键科学问题
1.不同降雨强度下,城市排水系统的“瓶颈环节”(如雨水口过流能力不足、管道坡度太小导致流速过低淤积)如何影响整体排水效率?临界失效的阈值条件(如降雨强度≥?mm/h时节点必然溢流)是什么?
2.下垫面类型(不透水/透水比例)与径流特性(初期弃流量、峰值流量)的关系如何?如何通过优化下垫面结构降低排水系统负荷?
3.海绵设施(如雨水花园、植草沟)对径流的“削峰-错峰-净化”作用机制是什么?其效能受哪些设计参数(如容积、坡度、植被类型)主导?
(二)分析方法
1.水力性能评估:基于监测数据绘制“降雨强度-流量过程线”“降雨历时-积水深度曲线”,拟合曼宁公式(Q=1/nAR^(2/3)S^(1/2),Q为流量,n为管道粗糙系数,A为过流断面面积,R为水力半径,S为坡度)计算实际流速与理论值的偏差,识别系统过载节点。
2.瓶颈诊断:通过节点水位-时间曲线判断溢流起始时刻(水位突变点),结合管道流速数据(流速<0.6m/s易淤积)分析淤积风险段。
3.海绵设施效能分析:计算径流削减率(η=(Q_in-Q_out)/Q_in×100%,Q_in为入流流量,Q_out为出流流量)、峰值延迟时间(Δt=t_peak_in-t_peak_out),结合水质数据评估“减量-提质”双效。
六、预期成果
1.数据成果:建立0-300mm降雨量范围内城市排水系统水力响应数据库(含流量-水位-流速关联模型、节点溢流阈值表、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图谱)。
2.理论成果:揭示“降雨-下垫面-排水设施”耦合过程中的瓶颈形成机制(如雨水口过流能力不足是中小降雨内涝的主因,管道坡度<0.5%时暴雨易满流),提出排水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3.应用成果:形成适用于不同降雨风险区(如南方多雨城市、北方季节性内涝区)的排水系统优化指南(推荐雨水口密度、管道最小坡度、海绵设施配置比例),为《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修编提供试验支撑。
七、试验进度安排
阶段 | 时间周期 | 主要任务 |
系统调试 | 第1-2周 | 降雨模块校准、排水模型通水测试 |
基础工况试验 | 第3-6周 | 完成小雨(工况1)、中雨(工况2)试验 |
极端工况试验 | 第7-10周 | 完成暴雨(工况3)、特大暴雨(工况4)试验 |
海绵设施试验 | 第11-12周 | 完成复合工况(工况5)试验 |
数据分析与报告 | 第13-14周 | 模型拟合、瓶颈诊断、成果编制 |
八、注意事项
1.安全防护:试验区域设置防水围堰(防止径流外溢污染环境),透明管道段加装防护栏(避免高速水流溅射伤人)。
2.环境控制:试验后及时清理管道内沉积物(防止长期淤积影响下次试验),监测室内温湿度(避免材料变形影响缩尺模型精度)。
3.设备维护:定期检查传感器探头(如流速仪叶轮磨损、液位计电缆老化),校准降雨喷嘴(防止堵塞导致雨强偏差)。
本方案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参数(如降雨量上限扩展至500mm、缩尺比例细化至1:5)、增加监测指标(如管道内部压力监测),确保研究目标的针对性与工程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