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GB/T 50123-201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中土的X射线衍射矿物成分试验
1一般规定
1.1本方法是以X射线射入矿物晶格产生的衍射为基础,定性或半定量地判断土的矿物组成。
1.2土样为各种土类。
2仪器设备和试剂
2.1本试验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X射线衍射仪:X射线发生器、测角仪、计数器及自动记录装置。X射线衍射仪应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校准;
2载样玻璃片:平面的及开有试样孔槽的硬质玻璃片;
3离心机:5000r/min;
4高温电炉及电炉;
5干燥器:内盛饱和硝酸钙溶液,相对湿度约为50%;
6其他:烧杯、量杯、移液管、玻璃片、软毛刷等。
以上产品我公司均有生产和销售
2.2试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0.5mol●L⁻¹氯化镁(MgCl₂)溶液:将102g氯化镁溶于少量纯水中,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纯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 0.5mol●L⁻¹氯化钾(KCl)溶液:将74.5g氯化钾溶于少量纯水中,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纯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3 1mol●L¹硝酸铵溶液:将80g硝酸铵溶于少量纯水中,稀释至1000mL;
4盐酸溶液(1+1);
5 95%乙醇;
6丙酮;
7甘油(1+1)。
3操作步骤
3.1常规鉴定用的试样制备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镁饱和试样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称取1g左右过0.15mm筛孔的风干土试样,放入离心管中,加人0.5mol●L¹氯化镁溶液50mL,用球状玻璃棒充分搅拌,然后用3000r/min以上的速度离心,弃去上部清液;再用0.5mol●L⁻¹氯化镁溶液处理两次;
2)分别用纯水和95%乙醇或丙酮洗涤,离心2次~3次;
3)将处理过的试样晾干,或在低于50℃下烘干,磨细备用。
2干粉末试样制备:应将开有试样孔的载样玻璃片,放在一块平整玻璃片上,向试样孔中填入经过风干磨细的土样,使其厚度略高出试样孔。盖上一块平整玻璃片,用手按压,将试样压实、压平,然后移去上下的玻璃片。用软毛刷小心地扫除试样孔周围多余的土样。
3水分散定向薄膜试样的制备:应称取0.05g镁饱和试样,加2mL~3mL纯水,充分搅拌使其分散。吸出1.5mL悬液,在3.5cm×5cm洁净的平面载样玻璃板上均匀铺开,静置晾干。
3.2试样的专门处理与制备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镁饱和试样甘油化扩展处理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供蒙脱石类矿物与蛭石、绿泥石区分,以及水化埃洛石与伊利石区分用;
2)将镁饱和试样50mg放入离心管中,加人5%甘油溶液10mL,用球状玻璃棒充分搅拌。用3000r/min以上的速度离心,弃去上部清液。按此操作用甘油溶液再处理一次,最后将离心管倒立于滤纸上,吸尽剩余的甘油溶液,按本标准第3.1条第3款的规定制成定向薄膜试样;
3)也可按本标准第3.1条第2款的规定压制的干粉末样,加入1滴~2滴的甘油溶液(1+1)湿润,稍干后即可供鉴定用。若试样加甘油后膨胀隆起,用玻璃片压实刮平。
2钾饱和试样的制备和热处理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供扩展性与非扩展性晶格的矿物区分,以及蛭石与蒙脱石类矿物区分用;
2)钾饱和试样制备:可按本标准第3.1条的规定制备,仅需将试剂相应地换成1mol●L-¹氯化钾溶液即可;
3)薄膜制备:可将钾饱和试样按本标准第3.1条第3款的规定制成定向薄膜试样,或风干磨成粉末后可按本标准第3.1条第2款的规定进行压制;
4)钾饱和试样的热处理:将钾饱和粉末试样或其定向薄膜放入300℃~350℃高温炉内加热2h(定向薄膜的玻璃片加热时应逐渐上升至所需温度,加热后应逐渐冷却)。然后冷却至60℃左右,取出贮于盛有无水氯化钙或五氧化二磷的干燥器中,直至进行X射线分析时取出使用。若是粉末试样,使用时应按本标准第3.1条第2款的规定进行压制。
3试样550℃热处理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供绿泥石与高岭石以及其他14×10⁻¹nm矿物区分用;
2)将钾或镁饱和粉末试样或其定向薄膜放入550℃高温炉中加热2h,然后冷却至60℃左右,取出贮于盛有无水氯化钙或五氧化二磷的干燥器中,直至进行X射线分析时取出使用。若是粉末试样,使用时应按本标准第3.1条第2款的规定进行压制。
4试样的盐酸溶蚀处理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供绿泥石与高岭石以及其他14×10¹nm矿物区分用;
2)盐酸溶蚀处理:将试样用盐酸溶液(1+1)在100℃下加热处理15min~20min,然后移至离心管中,离心,弃去上部清液,分别用纯水和95%乙醇或丙酮各处理两次,离心洗去多余的盐酸;
3)溶蚀过的试样应按本标准第3.1条第3款的规定制成定向薄膜,或风干磨细成粉末后应按本标准第3.1条第2款的规定进行压制。
5试样的硝酸铵处理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供镁质蛭石与其他14×10⁻'nm矿物区分用;
2)硝酸铵处理:将试样或其镁饱和试样用1mol●L-¹硝酸铵溶液煮沸10min,然后移至离心管中,离心,弃去上部清液,分别用纯水、95%乙醇或丙酮各处理两次,离心洗去多余的盐类;
3)处理过的试样应按本标准第3.1条第3款的规定制成定向薄膜,或风干磨细成粉末后应按本标准第3.1条第2款的规定进行压制。
3.3 X射线衍射分析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在分析前,各种试样(加热处理的试样除外)应在盛有饱和硝酸钙溶液的干燥器中放置3d。
2加热处理的试样从无水氯化钙干燥器中取出后,应加热至60℃左右或立即进行分析。若衍射仪试样台有加热装置,则加热处理的试样应在120℃温度下进行衍射分析。
3试验条件的控制和主要参数选择(因仪器型号、性能不同而有所差异,下列为参考值):
1)X射线管阳极一般为铜靶(CuKa辐射),含铁多的试样最好能用铁靶(FeKa辐射)。X射线管的工作电压为30kV~40kV,工作电流为10mA~15mA;
2)发射狭缝:1°或0.5°;散射狭缝:1°(加镍滤片或不加);接收狭缝:0.2mm或0.4mm。
3)扫描速度:可在0.5°~2°(20/min)内选择,一般用1°(28/min);
4)扫描范围:一般为2°~32°(2θ)。如果要研究矿物高角度的衍射谱线如(060)等,则应将扫描范围延续到65°(20)左右(都是对铜靶而言),同时要减小扫描速度,放宽狭缝;
5)灵敏度:满刻度400N/s~2000N/s;
6)时间常数:4s~8s;
7)记录纸移动速度:300mm/h~600mm/h。
4将载有试样的玻片插在X射线衍射仪的试验台上,选定技术参数和试验条件后,按仪器使用说明书启动仪器进行操作。当测角器转至所需角度(20)上限后,即可结束试验,关闭仪器。
4数据整理、鉴定和记录
4.1数据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试验结束后所得到的试验结果为仪器记录的衍射图谱,它是以衍射角(20)为横坐标,以衍射谱线的衍射强度(衍射峰的高度)为纵坐标的曲线。为了鉴定矿物,必须进行整理求得晶面间距和衍射强度两种衍射数据。
2数据的整理方法:
1)由各衍射峰的峰尖向横坐标作垂线,确定衍射峰的衍射角(20);
2)根据衍射峰的衍射角查衍射角与晶面间距换算表(即θ-d对照表,可参照有关专著)求得相应的晶面间距(一般称作d值)。也可按布拉格公式求出d值,简化后的布拉格公式为:
d=λhx/2sinθ (4.1)
式中:d——晶面间距(10⁻¹nm);
λhx——X射线波长(X射线管为铜靶时,λhx=1.5418×10⁻¹nm;
若是铁靶,λhx=1.9373×10⁻¹nm)(10⁻¹nm);
θ——衍射角(°)。
3)根据衍射峰的高度或面积,确定其衍射强度(一般用I表示)。衍射强度广为应用的是相对强度(I/I₀)。表示方法常用的有:100分制:以最强者为100,最弱者为0.5,然后对比其他衍射峰的强度;10分制:以最强者为10,最弱者为1,然后对比其他衍射峰的强度;五级制:将强度分为最强、强、中等、弱、最弱五个等级;
4)对于某些形状特殊的衍射峰,需注明宽散程度、对称程度等;
5)在衍射图谱上注明试验条件、主要参数及试样制备和处理方法。
4.2黏土矿物鉴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衍射数据整理后,便可与标准矿物的衍射数据对比,进行鉴定矿物。鉴定的要点如下:
1)应有3条强衍射谱线(即衍射峰)的d值和I/I₀[有的矿物在2°~32°(28)范围内可能只出现一条衍射谱线],与标准矿物的数据基本吻合,其中d值吻合程度要求高一些,I/I₀吻合程度可以差一些;
2)对比时,应以低角度谱线(值大的谱线)特别是(001)基面谱线为主,高角度衍射谱线为辅;
3)应注意特征谱线的对比(表4.2);
表4.2常见的黏土矿物粉晶衍射数据表
高岭石(苏州) | 埃洛石(阳泉) | 蒙脱石(抚顺) | 伊利石(南京) | 蛭石 | 绿泥石 | ||||||
d(10-nm) | I/I₀ | d(10-1 nm) | I/I₀ | d(10-¹nm) | I/Iu | d(10-!nm) | I/I₀ | d(10-1 nm) | 1/1₀ | d(10-1 nm) | 1/I₀ |
7.19 | 10 | 10.04 | 10 | 15.0 | 10 | 9.83 | 8 | 14.5 | 10 | 14.02 | 0.5 |
4.459 | 3.5 | 4.391 | 7.5 | 5.007 | 0.5 | 4.983 | 6 | 4.952 | 2 | 7.08 | 10 |
4.439 | 4.5 | 3.361 | 3 | 4.548 | 1 | 4.484 | 4 | 4.571 | 3 | 4.717 | 6.5 |
4.167 | 4 | 2.996 | 1 | 3.006 | 0.5 | 4.230 | 1 | 3.504 | 2 | 3.546 | 6 |
3.830 | 2 | 2.554 | 2.5 | 2.569 | 1 | 3.480 | 】 | 2.605 | 5 | 3.323 | 0.5 |
3.736 | 1 | 1.682 | 1 | 1.524 | 1 | 3.339 | 10 | 2.421 | 3 | 2.838 | 0.5 |
3.576 | 10 | 1.481 | 1.5 | 3.184 | 7 | 1.674 | 2 | 2.547 | 0.5 | ||
3.372 | 1 | 2.979 | 3 | 1.529 | 4 | 2.378 | 0.5 | ||||
2.564 | 3 | 2.550 | 3 | 2.031 | 0.5 | ||||||
2.534 | 1 | 2.456 | 1 | 1.663 | 0.5 | ||||||
2.495 | 3 | 2.380 | 1 | 1.538 | 0.5 | ||||||
2.384 | 1 | 2.276 | 1 | ||||||||
2.336 | 4 | 2.128 | 1 | ||||||||
2.290 | 8 | 1.994 | 3 | ||||||||
1.994 | 3.5 | 1.817 | 0.5 | ||||||||
1.786 | 0.5 | 1.624 | 1 | ||||||||
1.650 | 1.5 | 1.497 | 2 | ||||||||
1.617 | 1 | ||||||||||
1.545 | 0.5 | ||||||||||
1.489 | 2.5 |
4)注意衍射峰的形状特征:黏土矿物衍射峰形状大多宽散,非黏土矿大多较尖锐。扩展性晶格矿物如蒙脱石等衍射峰具有明显的宽散特征;
5)先鉴别出主要的黏土矿物类型,然后再作细分,最后鉴定伴存矿物。
2高岭石与埃洛石的衍射图谱相似,可用下列方法区分:
1)高岭石为片状结晶,易于形成定向集合体,故d(001)=7.0×10⁻¹nm~7.2×10⁻¹nm,衍射强度大,4.4×10-¹nm附近谱线强度弱,谱线均无宽散现象。埃洛石的(001)基面间距略大些,d=7.4×10¹nm~7.6×10-¹nm,谱线宽散且强度较弱,但4.4×10⁻¹nm附近谱线强度大,并有向小的晶面间距扩散的趋势;
2)埃洛石在甘油饱和后,d(001)可扩展至10×10⁻¹nm左右,高岭石不扩展;
3)高岭石(001)与绿泥石(002)基面间距相似,均在7×10⁻¹nm左右,可用下列方法区分:将试样按酸的溶蚀处理后,绿泥石因分解,衍射谱线全部消失(绿泥石的特征反应),而高岭石无变化。故处理后7×10⁻¹nm谱线仍然存在,示有高岭石;反之,说明原有7×10⁻¹nm附近谱线是绿泥石的。将试样进行550℃热处理后,高岭石因晶格破坏,衍射谱线全部消失。绿泥石衍射谱线仅稍有变化,往往是(001)基面谱线增强,而(002)、(003)和(004)基面的衍射谱线减弱。高岭石与绿泥石还可按下列谱线对比来区分:
绿泥石 | 高岭石 |
4.72×10⁻¹nm(003) | 无 |
3.54×10~¹nm(004) | 3.57×10⁻¹nm~3.58×10⁻¹nm(002) |
极弱或无(006) | 2.37×10⁻¹nm~2.39×10⁻¹nm(003)弱 |
1.53×10⁻¹nm(060) | 1.48×10⁻¹nm~1.49×10⁻¹nm(060) |
3蒙脱石、蛭石、绿泥石这三种矿物都有14×10⁻¹nm附近的谱线,可按下列方法区分:
1)在镁饱和甘油化定向薄膜试样的衍射图谱中,仅蒙脱石的(001)基面间距由14×10⁻¹nm附近扩展至17.7×10⁻¹nm(蒙脱石的特征反应)。据此易于将蒙脱石与其他14×10⁻¹nm矿物区分开来;
2)将试样进行热处理后,三者之中仅绿泥石(001)基面间距无显著变化,且衍射强度往往有所增大,而蒙脱石和蛭石均由14×10⁻¹nm附近收缩至10×10⁻¹nm附近。此可作为绿泥石与其他14×10⁻¹nm附近矿物相区别的特征反应;
3)将试样进行酸的溶蚀处理后,三者之中仅绿泥石衍射线全部消失,其余两者的谱线基本上不变;
4)将试样制成钾饱和定向薄膜,其中绿泥石的14×10⁻¹nm谱线无变化,蛭石14×10⁻¹nm谱线收缩至10×10⁻¹nm,而蒙脱石则收缩至12×10-⁻¹nm附近(有的亦可收缩至10×10⁻¹nm)。若再进行300℃~350℃加热处理,三者中仅有绿泥石谱线无变化,其余二者均可收缩至10×10-⁻¹nm左右;
5)将试样进行硝酸铵处理后,三者之中仅绿泥石衍射线无变化。镁质蛭石14×10⁻¹nm谱线将收缩至10×10⁻¹nm,蒙脱石则收缩至12×10⁻¹nm附近;
6)伊利石与水化埃洛石这两种矿物都有10×10⁻¹nm附近谱线,可按下列方法区分:试样处理成镁饱和甘油化定向薄膜后,伊利石谱线无变化,水化埃洛石的10×10⁻¹nm谱线将扩展至11×10⁻¹nm附近。试样进行300℃~350℃加热处理后,伊利石谱线无变化,水化埃洛石的10×10⁻¹nm谱线将收缩至7.2×10⁻¹nm附近。
7)伊利石类矿物d(003)=3.32×10⁻¹nm~3.36×10⁻¹nm,
石英d(101)=3.34×10⁻'nm左右。这两种矿物都是土中常见的,在判读d=3.34×10⁻¹nm左右谱线时容易混淆,应当注意。石英以d(100)=4.26×10⁻¹nm附近谱线为依据较为适宜;
8)二八面体和三八面体的黏土矿物,可用(060)晶面间距大小以及(002)谱线的强弱来鉴别。通常二八面体的黏土矿物d(060)=1.48×10⁻¹nm~1.51×10⁻¹nm,并且(002)谱线较强;三八面体的黏土矿物d(060)=1.52×10⁻¹nm~1.53×10⁻¹nm,(002)谱线较弱或没有。应当注意不要将石英的1.53×10⁻¹nm附近的谱线加以误判。
4.3本试验系定性的鉴定而不是定量分析,所以鉴定结果依据主要衍射峰的高度和面积粗略地加以估计后,按各种黏土矿物大致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排列。至于伴存的非黏土矿物,宜按其含量由少到多依次排列在黏土后面。
4.4试验记录中除了将鉴定出的矿物依次排列外,还应将整理后的衍射数据列入记录表中,同时应将试样的X射线衍射图谱附在成果鉴定表后。
4.5本试验的记录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表D.104的规定。
在我单位整理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部分错误,仅供参考,建议购买正版试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