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规定
1适用土样类型
本试验适用于黏土或砂质土两类土样。不同土性因颗粒组成、孔隙结构及水分迁移特性差异,对降温速率敏感度不同,需通过控制降温速度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2降温速度要求
黏土:降温速率严格控制在0.3℃/h(因其颗粒细、孔隙小,水分迁移慢,需较慢降温以避免非均匀冻结)。
砂质土:降温速率严格控制在0.2℃/h(颗粒较粗,孔隙大,但为保证水分迁移与冻结过程的协调性,降温速度需更缓于黏土)。
二、仪器设备
试验需配备以下专用设备及辅助装置,各组件功能与参数要求如下:
1试样盒
结构:采用外径12cm、壁厚1cm、高度10cm的有机玻璃圆筒(透明材质便于观察内部状态)。
功能设计:
侧壁沿高度方向每隔1cm设热敏电阻温度计插入孔(用于监测土样不同高度的温度梯度);
底板与顶盖集成恒温液循环通道(通过冷/热循环液调节温度)及外界水源补充通道(模拟地下水补给)。
2恒温箱
容积:不小于0.8m³(确保试样盒周围有足够空间维持均匀环境温度)。
控温系统:内置冷液循环管路与500W加热器,通过热敏电阻温度计与温度控制仪联动,精确维持箱内温度为1℃±0.5℃(模拟自然冻土初始稳定状态)。
3温度控制系统
由低温循环浴(提供负温环境)与温度控制仪组成,用于独立调节试样顶板、底板温度(关键参数:顶板/底板温度根据试验阶段动态调整,详见操作步骤)。
4温度监测系统
包含热敏电阻温度计(高精度温度传感器)与数字电压表(信号转换与显示),实时监测试验过程中土样温度、顶板温度、底板温度及恒温箱环境温度的变化,数据记录间隔≤1h。
5补水系统
通过恒定水位装置(如带刻度的补水容器)与底板连接,供水管路上设置调节阀,确保底板与土样接触面以上0.5cm处维持稳定水位(模拟地下水持续补给条件;若需模拟无水源补充状态,可切断供水管路)。
6变形监测系统
采用量程30mm、分度值0.01mm的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高精度测量土样冻胀变形量),安装于试样顶部,直接监测冻胀引起的垂直位移。
7加压系统
由加压框架(刚性支撑结构)与砝码(可调节荷载)组成,用于模拟原状土的天然受力状态(如需施加特定荷载时使用)。
三、操作步骤
1原状土冻胀率试验流程
步骤1:土样取出与预处理
轻轻剥去土样筒表面的蜡封与胶带,开启筒盖后沿自然沉积方向(即土样原始堆积方向)小心取出原状土样,避免扰动其天然结构。
步骤2:试样制备与初始参数测定
使用标准切土器将原状土样修整为直径10cm、高度5cm的圆柱形试样(尺寸与试样盒内径匹配)。
用精度0.01g的天平称量试样质量,结合试样体积计算初始密度;另取部分余土测定初始含水率(烘干法,105±5℃烘干至恒重)。
步骤3:试样盒装配
在有机玻璃试样盒内壁均匀涂抹一薄层凡士林(减少试样与盒壁的摩擦阻力,避免侧向约束影响冻胀变形)。
将试样盒置于恒温箱底板指定位置,盒内先平铺一张滤纸(防止细颗粒土堵塞滤水板),随后将试样从顶部垂直装入盒内,使其自由滑落至底板(避免人为压实)。
步骤4:顶板安装与密封
在试样顶面覆盖一张滤纸(隔离顶板与土样直接接触),再放置顶板并施加轻微压力(通过加压框架或手动轻压),确保土柱与顶板、底板紧密接触(消除初始空隙,保证温度传递均匀性)。
步骤5:管路连接与系统调试
将装有试样的试样盒放入恒温箱内,依次完成以下操作:
在试样周侧(侧壁)、顶板、底板内插入热敏电阻温度计(监测各部位温度);
试样周侧包裹5cm厚泡沫塑料(保温材料,减少侧面热量散失,聚焦顶底板的定向冻结);
连接顶板、底板的冷液循环管路(用于精确控制顶/底板温度)及底板的补水管路(水源补给通道);
开启供水装置,向底板补水至水位高于底板与土样接触面0.5cm,排除底板管路内的气泡(避免气阻影响补水均匀性);
调节供水装置水位至恒定值;若需模拟无水源补充状态(如封闭系统试验),可切断供水管路;
安装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测头垂直抵住试样顶部,固定支架防止位移)。
步骤6:天然受力状态模拟(可选)
若试验需模拟原状土的天然应力条件(如地表覆盖荷载),通过加压框架与砝码施加设计荷载(荷载值根据实际工程需求确定)。
步骤7:恒温箱与冷浴初始设置
开启恒温箱电源,设定箱内温度为1℃±0.5℃(通过冷浴与加热器联动维持稳定);
启动试样顶板、底板的低温循环浴,初始设定顶板、底板温度均为1℃(与箱温一致,避免初始温差导致非均匀冻结)。
步骤8:试样恒温平衡
让试样在1℃环境下恒温6小时,期间持续监测土样温度(通过侧壁热敏电阻)及变形量(百分表读数);
当监测数据表明试样整体温度均匀达到1℃(无显著内部温差)时,判定为恒温平衡完成,可进入正式冻结试验阶段。
步骤9:定向冻结与参数记录
顶板快速降温阶段:将顶板温度调节至-15℃并维持0.5小时(促使试样从顶部开始迅速冻结,形成初始冻结锋面);
匀速降温阶段:随后将顶板温度调整至-2℃(或试验要求的特定负温),底板温度保持1℃,恒温箱温度维持1℃(通过顶板低温与底板恒温的温差驱动水分向上迁移并冻结);
参数记录:记录初始水位高度(补水后稳定值),之后每隔1小时同步记录以下数据:
水位变化量(反映水分迁移与补给情况);
顶板/底板/土样温度(通过热敏电阻实时监测);
试样冻胀变形量(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读数)。
试验持续时间:持续72小时(或直至冻胀变形稳定,以先到者为准)。
步骤10:试验结束与取样
试验结束后,迅速取出试样盒,测量试样的最终高度(用于计算冻胀量);
通过滤纸染色法或温度传感器记录数据确定冻结深度(土样中温度≤0℃的深度范围)。
2扰动土冻胀率试验流程
扰动土试样需先通过人工制备达到目标初始状态后,再按原状土试验的步骤3.1第3款至第10款操作,具体预处理步骤如下:
步骤1:土样拌和与固结
称取一定量的风干土样(过筛去除大颗粒,确保均匀性),按设计含水率要求加入纯水拌和至均匀稀泥浆状态;
将泥浆装入内径10cm的有机玻璃筒内,通过加压固结设备(如千斤顶或静压力装置)施加压力,直至土样达到试验所需的初始含水率与干容重(通过密度控制确保与原状土可比性);
固结完成后,将土样从有机玻璃筒中垂直推出,并切削至高度5cm(与原状土试样尺寸一致)。
步骤2:后续试验步骤
按3.1条第3款至第10款的流程操作(试样盒装配、温度控制、变形监测等步骤完全相同)。
四、计算与记录
1冻胀率计算公式
冻胀率(ηf)反映土样冻结过程中体积膨胀的相对程度,计算公式为:
ηf=Hf−ΔhfΔhf×100%
参数说明:
ηf:冻胀率(%),表征单位冻结深度内的变形比例;
Δhf:试样总冻胀量(mm),通过试验前后试样高度差计算(Δhf=试样最终高度-试样初始高度);
Hf:冻结深度(mm),即土样中温度≤0℃的区域的垂直高度(通过温度监测数据确定冻结锋面位置)。
2试验记录要求
所有试验数据(温度、变形量、水位、时间等)需按本标准附录D表D.67规定的格式详细记录,包括:
试验基本信息(土样类型、密度、含水率、初始高度等);
每小时的温度监测值(土样、顶板、底板、箱温);
每小时的变形量读数(百分表/位移传感器);
每小时的水位变化记录;
试验结束后的冻结深度与最终试样高度。
备注:试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环境参数(温度、补水、荷载),避免人为干扰导致数据偏差;仪器设备需定期校准(如温度计精度、百分表零点),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