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618—1993 沥青四组分试验(DS法)
本文引用JTG 3410-2025《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T0618—1993 沥青四组分试验(DS法)
1目的与适用范围
1.1本方法适用于溶剂沉淀-吸附柱(DS)法测定道路石油沥青,乳化沥青、稀释沥青的残留物,或回收沥青、再生剂的四组分含量。
1.2本方法是沥青四组分试验的标准方法。
2仪具与材料
TD0618-II型沥青四组分测定仪
2.1沥青质抽提器:由球形冷凝器及100mL抽提器组装而成,结构及尺寸如图T0618-1所示。
a)冷凝器 b)抽提器
图T0618-1 沥青质抽提器(尺寸单位:mm)
2.2玻璃吸附柱:结构及尺寸如图 T0618-2 所示,外面带夹套,外接热水循环系统,与恒温水槽相连。
a)玻璃吸附柱 b)吸附装置
图T0618-2 玻璃吸附柱及吸附装置(尺寸单位:mm)
1-冲洗剂;2-氧化铝;3-脱脂棉;4-磨口锥形瓶;5-恒温水槽
2.3真空干燥箱:可控温105℃±5℃,负压可达6.6kPa±1kPa。
2.4干燥器。
2.5高温炉:可调温立式高温电炉,最大加热温度不低于650℃,配置热电偶与高温计。
2.6电热套(板)。
2.7恒温水槽:控温精度为±0.1℃,外接循环系统时控温精度为±0.3℃。
2.8蒸馏装置:采用水浴加热器,带冷凝管、溶剂回收瓶。
2.9玻璃器皿:34号磨口锥形瓶(200~250mL),数支;磨口冷凝器(约20cm)、磨口弯管、牛角管。
2.10量筒:25mL、50mL、100mL数支,精度分别为±0.25mL、±0.25mL、±0.50mL。
2.11定量滤纸:中速定量滤纸,直径为110~125mm。
2.12玻璃漏斗:短颈玻璃漏斗,直径为75~90mm,带漏斗架。
2.13天平:最大称量5~10kg,感量0.1g;最大称量500g,感量1mg;最大称量200g,感量0.1mg。分析天平宜采用防静电涂层玻璃防风罩。
2.14氧化铝: 层析用、中性, 粒度0.15~0.075mm(100~200目), 比表面积大于150m²/g,单位孔体积为250mm³/g±20mm³/g。
2.15正庚烷:分析纯。
2.16甲苯:分析纯。
2.17无水乙醇:分析纯。
2.18丙酮:分析纯。
2.19石油醚:60~90℃,分析纯。
2.20硅胶:细孔,粒度0.42-0.15mm(40~100自)。
2.21其他:瓷蒸发皿(直径约90mm、容积300mL)、吸液管、蒸馏水、大细口瓶、二联橡皮球等。
3方法与步骤
3.1准备工作
3.1.1合理规划试验时间安排。试验时间宜按3d安排,第一天进行活化氧化铝;第二天进行沥青质含量测定;第三天进行饱和分、芳香分及胶质含量测定,此时一般需要时间较长,中途应不中断。
3.1.2将沥青质测定器、玻璃吸附柱、锥形瓶等洗净、编号,并置于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其质量,精确至0.1mg。
3.1.3活化氧化铝:将氧化铝装入瓷蒸发皿,厚度不超过2cm,置于高温炉(500℃)中加热6h。然后取出瓷蒸发皿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将氧化铝装入已称质量的细口瓶中,并用吸液管加入氧化铝质量为1%的蒸馏水,塞紧橡皮塞。剧烈摇动瓶中氧化铝及蒸馏水5min,在不带干燥剂的干燥器中放置24h以上备用。活化后的氧化铝有效期1周,时间较长或已吸水者,需要重新活化处理。
3.1.4正庚烷或石油醚脱去芳烃:将100g活化后的硅胶置于玻璃吸附柱中,使正庚烷或石油醚通过硅胶,即可脱去其中的芳烃。取少许脱去芳烃的正庚烷或石油醚,用硫酸-甲醛(体积比20:1)溶液进行试验,不变红色即可。
3.1.5试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分析天平应在恒温恒湿条件下使用,相对湿度宜为60%±10%,或分析天平罩内可设置负离子源。当相对湿度低于50%时,分析天平及称量物应采用铝箔进行静电检查,消除静电后再进行称量。试验过程中采用夹钳或洁净丁腈手套取测定质量变化的盛样瓶,避免手直接接触。
3.1.6按T0602准备试样。
3.2试验步骤
3.2.1用四组分法分析沥青化学组分的流程如图T0618-3所示。先用正庚烷沉淀法分离出沥青质,将可溶分用冲洗色谱法测定其余三个组分;对于沥青质含量小于10%的样品,可称取两份试样,一份测定沥青质,一份直接测定饱和分和芳香分,减差法得到胶质。
图T0618-3 沥青四组分分析流程
3.2.2沥青质含量测定。
(1)在已称量为恒质量的磨口锥形瓶(1号)中,称取试样1g±0.1g(记为m0),沥青质大于10% 时为0.5g±0.01g),精确至0.1mg。按1g试样60mL用量注入正庚烷。将1号瓶与冷凝器连接好,用电热套(板)加热回流0.5~1h,控制冷凝剂回流速度以滴状进行而非线状进行。稍冷却后取下1号瓶,塞紧瓶塞,在暗处静置1.5h。
注:应注意回流过快会造成正庚烷沸腾。
(2)取定量滤纸折叠放入漏斗中,将1号瓶中的正庚烷溶液用漏斗慢慢地过滤至另一磨口锥形瓶(2号)中(注意过滤时不要晃动漏斗使沥青质沾到滤纸的上边缘处,或从滤纸的上边缘溢出),再用30mL热正庚烷(60~70℃)将1号瓶中的沥青质残留物分次洗涤,尽可能完全地倒入滤纸中。1号瓶中沾有沥青质洗涤不下时,不必洗涤,留后备用。
(3)取出滤纸及残留物,折叠后放入抽提器,将装上盛有滤液的2号瓶与抽提器、冷凝器相连接,置于电热套(板)上回流抽提至少1h或至滴液无色为正。稍冷却后取下2号瓶备用,抽提器及滤纸保留不动。
(4)向1号瓶中注入60mL甲苯,再与(3)中抽提器冷凝器相连接,置于电热套(板)上回流抽提至少1h或至滴液无色为止。滤纸上的残留物为无机物与碳。稍冷却后取下1号瓶。
(5)待1号瓶冷却至室温后,采用蒸馏装置回收甲苯溶剂,再置于温度105℃±5℃、负压8.3kPa±1kPa的真空干燥箱中千燥1h,使甲苯挥发干净,然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其质量m1,精确至0.1mg。
(6)对于沥青质含量大于10%的样品,采用蒸馏装置回收2号瓶中的大部分正庚烷,使溶液浓缩至约10mL。对沥青质含量小于10%的样品,直接称取0.5g±0.01g沥青试样,精确至0.1mg,装人磨口锥形瓶中(编号仍为2号),加10mL正庚烷稀释。
3.2.3饱和分、芳香分及胶质(或胶质加沥青质)含量测定。
(1)将恒温水槽与玻璃吸附柱连接,开动恒温水槽,保持循环水温50℃±1℃。
(2)在洗净、干燥的玻璃吸附柱下端塞以少量脱脂棉,并用漏斗从上端装入活化氧化铝40g(精确至0.1g),同时用带橡皮的玻璃棒轻轻敲打,使氧化铝紧密、均匀。
注:脱脂棉宜用玻璃棒稍微压密一下,防止氧化铝从间隙中脱落。
(3)立即从玻璃吸附柱上口注入30mL正庚烷预湿氧化铝,待正庚烷液面全部进入氧化铝顶面时,将2号瓶中浓缩溶液(或溶解稀释液)注入吸附柱中。用10mL正庚烷(为80mL冲洗正庚烷的一部分)分2~3次冲洗2号瓶,洗液并入玻璃吸附柱中。在玻璃吸附柱下端放一量筒,接收首先流出的正庚烷。当试样溶液全部进入氧化铝时,再加少量氧化铝(约0.3g)覆盖表面。再加一薄层脱脂棉。
(4)按表T0618-1次序,依次注入冲洗溶剂。第1次冲洗最初流出的为纯正庚烷20mL,用量筒接收后可作为总正庚烷80mL的一部分再次使用,之后换上已恒重过的已称质量的磨口锥形瓶(3号),接收由玻璃吸附柱中流出的溶液。待冲洗剂液面全部进入氧化铝顶面时,更换冲洗剂,同时更换磨口锥形瓶(第3~5次冲洗为同一瓶)。
表T0618-1冲洗溶剂及流出组分
冲洗次序 | 冲洗溶剂 | 加入量(mL) | 流出组分 | 组分颜色 | 瓶号 |
1 | 正庚烷 | 80 | 饱和分 | 无色 | 3 |
2 | 甲苯 | 80 | 芳香分 | 黄~深棕色 | 4 |
3 | 甲苯-乙醇 (体积比1:1) | 40 | 胶质(浓缩溶液)或胶质加沥青质 (溶解稀释液) | 深褐~黑色 | 5 |
4 | 甲苯 | 40 | |||
5 | 乙醇 | 40 |
注:a加入量为每40g三氧化二铝试剂所需的溶剂数量,三氧化二铝试剂不是40g时需要增减。
b可用脱芳烃石油醚代替,但是仲裁试验以正庚烷为准。
c总量中已经包含了3.2.3第3步冲洗2号瓶用的10mL正庚烷。
(5)整个冲洗过程中保持流速2~4mL/min,不宜太快,以保证充分吸附。在接收芳香分后,当吸附柱中沥青组分为黑色带难以下移时,可用二联橡皮球加压调节,以加快流速。
(6)若第1、2次冲洗时有黑色溶剂流下,说明活化氧化铝用量太少,应加大用量,重新试验。
(7)将3、4、5号瓶接收的组分,采用蒸馏装置(水浴95~98℃)回收溶剂。溶剂基本回收后,再置于温度105℃±5℃、负压8.3kPa±1kPa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1h,使甲苯挥发干净,然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依次称其质量,即为饱和分质量m2、芳香分质量m3、胶质质量m4,精确至0.1mg。
注:当直接采用溶解稀释液试样时,最后回收的应为胶质及沥青质合计质量m5。
(8)试验结束后,从玻璃吸附柱上部加入100mL水,流入一半后,取出脱脂棉,下端放一个接收瓶,用二联橡皮球加压挤出三氧化二铝,先后用自来水、蒸馏水、丙酮(或95%乙醇或98%甲基化酒精)冲洗后,烘干备用。接收瓶先后用水、丙酮(或95%乙醇或98%甲基化酒精)冲洗后,烘于备用。
3.2.4同一样品至少平行试验两次。
4数据处理
4.1按式 (T0618-1) 计算试样的沥青质含量,精确至0.1。
As=m1/m0×100 (T0618-1)
式中:As——试样的沥青质含量,%;
m0——试样质量,g;
m1——试样中沥青质含量,g。
4.2按式 (T0618-2) 、式 (T0618-3) 分别计算试样的饱和分、芳香分含量, 精确至0.1。
S=m2/m0×100 (T0618-2)
Ar =m3/m0×100 (T0618-3)
式中:S——饱和分含量,%
Ar ——芳香分含量,%
m2——试样中饱和分质量,g
m3——试样中芳香分质量,g。
4.3按式 (T0618-4) 计算试样的胶质含量,精确至0.1。
R=100-As-S-Ar (T0618-4)
注:由于少量甲苯不溶物,还有少量胶质(或胶质加沥青质)不能完全脱附,总回收率一般为90%~97%,因此,胶质含量以减差法计算为准。
4.4当计算实测的胶质含量时,可按式 (T0618-5) 或式 (T0618-6)进行计算,精确至0.1。
R=m4/m0×100 (T 0618-5)
R=(m5-m1)/m0×100 (T 0618-6)
式中:R——胶质含量,%
m4——试样中胶质的质量,g。
m5——试样中胶质加沥青质的质量,g。
4.5四组分回收率按式 (T0618-7) 计算,精确至0.1。
C=As+S+Ar+R (T0618-7)
式中:C——试验时四组分的回收率,%。
4.6取平行试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相应的试样结果,精确至0.1%。
5允许误差
5.1允许误差应符合表T0618-2的要求。
表T0618-2四组分测定的允许误差要求
组分 | 测定值范围(%) | 重复性试验(%) | 再现性试验(%) |
饱和分S | 12~27 | 1.2 | 4.0 |
芳香分Ar | 21~47 | 1.6 | 2.4 |
胶质R | 31~55 | 1.6 | 4.3 |
沥青质As | ≤10 | 0.5 | 1.2 |
>10 | 1.6 | 2.4 |
6报告
6.1试验项目名称和执行标准。
6.2样品的编号、名称、产地和规格。
6.3接样日期、样品描述。
6.4试验日期,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及编号。
6.5试样准备方法、试验方法、各组分的含量、四组分回收率。
6.6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